12部最佳中提琴作品

发布日期:2025-06-24 03:03    点击次数:201

如果有一种乐器被不公正对待,那它一定是中提琴。据推测,关于中提琴演奏者的笑话可以追溯至18世纪,那时中提琴的乐谱往往比较平淡无奇,因此,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们更倾向于演奏其他乐器,而实力较弱的演奏者则不得不承担中提琴的重任。

遗憾的是,这些笑话至今仍在流传,但中提琴的声誉在过去50年里有了显著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众多杰出演奏家纷纷登上舞台。

有许多精彩的中提琴作品值得一听,让自己沉浸在这件美丽乐器的抒情魅力之中吧...

图片

威廉·沃尔顿: Viola Concerto

威廉·沃尔顿这首精彩的《中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929年,是专为伟大的英国中提琴家‌莱昂内尔·特蒂斯(Lionel Tertis)而作——当时许多中提琴作品都是为他创作的。

然而,特蒂斯却很快对这部作品表示不满,将首演的任务交给了作曲家兼同为中提琴演奏家的保罗·欣德米特(Paul Hindemith)。很难理解特蒂斯为何觉得这部作品过于“现代主义”,因为这部作品明显充满抒情性和俏皮感,还有令人惊叹的美妙时刻。

以下是马克西姆·文格洛夫(Maxim Vengerov)对沃尔顿的《中提琴协奏曲》的精彩演绎。

图片

保罗·欣德米特: Sonata for Solo Viola, Op. 25 No. 1

这部创作于1922年的高难度作品由五个乐章组成,整体结构呈现出大致对称的布局,其中暗黑而蜿蜒曲折的“Sehr langsam(非常慢)”乐章位于核心位置。

然而,正是在第三乐章的两侧,演奏者才能真正大展身手,尽情展现技巧,尤其是在短小精悍却充满激情的乐章——“Sehr frisch und straf”和“Rasendes Zeitmass: Wild: Tonschönheit ist Nebensache”。这部作品没有钢琴伴奏,完全由中提琴独奏演绎,带给听者一场惊心动魄的音乐之旅。

图片

罗伯特·舒曼: Märchenbilder, Op. 113  童话场景

这四首优美的“童话场景”为中提琴与钢琴所作,创作于1851年,接近舒曼生命的末期。他在乐谱中没有留下任何线索,说明他所想象的是哪些具体的故事,但每一首乐曲都是一幅构思精巧的微型画。

以下是德国中提琴塔贝亚·齐默尔曼(Tabea Zimmermann)为我们展示如何演绎这部作品。

图片

格奥尔格·菲利普·泰勒曼: Viola Concerto in G

泰勒曼的《G大调中提琴协奏曲》创作于大约1716年至1721年间,一直以来都在中提琴曲目中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其中充满活力的'快板'乐章。

这部作品甚至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部为中提琴创作的协奏曲。其他乐章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从庄严的“广板”开篇——让中提琴得以展现出温暖、柔和的音色,到充满活力的'急板'终章,充满了能量与爆发力。

图片

阿诺德·巴克斯: Viola Sonata

巴克斯的《中提琴奏鸣曲》创作于1921年底,又一部献给中提琴家莱昂内尔·特蒂斯的作品,并由特蒂斯和巴克斯共同首演。

作品中,狂野而不安的《谐谑曲》夹在两个较为温和的乐章之间,整首曲子充满激情且富有表现力。这部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对中提琴低音区的探索,而这正是中提琴最出色的音域之一。

图片

丽贝卡·克拉克: Viola Sonata

这部《中提琴奏鸣曲》由当时33岁的丽贝卡·克拉克于1919年创作,与她1921年的《钢琴三重奏》和1923年的《大提琴与钢琴狂想曲》一起,被认为代表了克拉克创作才华的巅峰。

这部奏鸣曲的三个乐章深受德彪西和沃恩·威廉斯音乐语言的影响,以丰润的抒情段落和展现中提琴全音域的精彩段落为特色。

图片

艾克托尔·柏辽兹: Harold in Italy  哈罗尔德在意大利

这部四乐章的管弦乐作品创作于1834年,中提琴部分代表了作品中的主角。柏辽兹是受到伟大的帕格尼尼的鼓励创作了这部作品,帕格尼尼在获得一把“绝妙”的斯斯特拉迪瓦里中提琴后,抱怨说没有适合这件乐器演奏的作品。

尽管帕格尼尼最初因该作品缺乏独奏特质而拒绝演奏,但后来他在听了一场音乐会后告诉柏辽兹,这部作品对他触动极大。这部作品或许更像是一部交响曲而非协奏曲,尽管独奏中提琴在乐谱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它并没有像其他协奏曲那样承担高度技巧性的角色。

图片

莫扎特: Sinfonia Concertante, K364

尽管在这部为独奏小提琴、中提琴和交响乐团创作的精彩作品中,中提琴与小提琴共同占据着舞台的中心,但就当时而言,中提琴能与小提琴平起平坐本身就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

莫扎特的音乐品质极高,小提琴和中提琴在三个精心构建的乐章中完美地彼此呼应,主题完全同步。

以下是英国中提琴家Timothy Ridout,与小提琴家Alexander Sitkovetsky及曼彻斯特室内乐团合作演绎这部作品。

图片

理查·施特劳斯: Don Quixote

这部为独奏中提琴、大提琴和交响乐团创作的音诗于1898年首演,灵感来源于米格尔·德·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

这部时长45分钟的作品采用了主题与变奏的形式,其中大提琴代表了堂吉诃德,而中提琴则通过其丰富的独奏部分,扮演其侍从的角色。

贝拉·巴托克: Viola Concerto

巴托克的《中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945年,是他的晚期作品之一。这部作品是应苏格兰中提琴家威廉·普利姆罗斯(William Primrose)的委托创作的。普利姆罗斯希望巴托克在创作过程中不要“因乐器看似存在的技术限制而感到任何束缚”。

尽管巴托克在完成这部协奏曲之前就去世了,但他的草图表明,他确实采纳了普利姆罗斯的建议,最终这部作品由他的朋友Tibor Serly完成,并于1949年12月首演。

这部作品深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创伤和匈牙利民间音乐旋律的影响,时而显得悲怆,时而充满攻击性,堪称一部震撼力十足的作品。

图片

肖斯塔科维奇: Viola Sonata, Op. 147

这部作品创作于1975年,就在肖斯塔科维奇去世前几周,是他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献给贝多芬四重奏乐团的中提琴家费奥多·德鲁日宁(Fyodor Druzhinin)。

这部作品可以被视为作曲家为那些通常不被认为适合独奏的乐器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之一。在首演时,一位评论家将这部三乐章奏鸣曲描述为“犹如悲剧中的宣泄;生命、斗争、克服、通过光明的净化、迈向不朽。”

图片

本杰明·布里顿: Lachrymae

本杰明·布里顿为中提琴与钢琴创作的作品再次献给威廉·普利姆罗斯。

该作品于1950年在奥尔德堡音乐节首演。25年后,布里顿将钢琴部分改编为弦乐,为英国中提琴家Cecil Aronowitz量身定制的协奏曲。

这部作品是一组感人至深的变奏曲,取材于约翰·道兰德的歌曲《If my complaints could passions move》和《Flow my tears》。

以下是美国中提琴家Kim Kashkashian与纽约古典乐团及指挥金东民(Dongmin Kim)合作的精彩演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